輻射列車
高鐵車廂比背景值高五萬多倍
搭乘高鐵要做好週延的防護,這是我避免頭痛的必要準備。
2007年4月,首次坐在高鐵北上列車的第一排靠窗位子,正為第一次搭乘而感到興奮,正好手邊帶著電磁輻射檢測器,就開機檢測看看。很不幸地,進入車廂、坐下後,就能感覺身體不是很輕鬆,看著檢測值一路飆高,甚至高於背景值數十萬倍以上,但也只能帶著劇烈的頭痛抵達台北。到了台北市NGO會館參加「台灣NGO環境會議」,得靠3顆普拿疼才得以解除痛苦。從此之後,我就不太敢搭高鐵,直到某次北上,友人好意幫我購票方便返回台南;幸好筆者隨身帶著電磁輻射防護頭巾及檢測器,在列車開動前,我從一節節車廂到每一排座位進行檢測,終於找到劑量較低的座位。
包好頭巾坐定後,南下的一路上都沒有頭痛,稍微解除搭乘高鐵的恐懼。但也因為逐一車廂檢測,才發現列車開動前,每節車廂中的某幾排位置輻射劑量都特別高,因此懷疑車廂裡裝有微波擴大器,方便乘客手機使用。自此,搭乘高鐵都得包覆電磁輻射頭巾防護。
然而,頭巾僅能屏蔽射頻電磁輻射。有一次為了工作,我再度搭乘高鐵北上列車,選擇第1排靠窗的第2個位子坐下後,發現即使包覆頭巾仍感強烈頭痛,到了台北服下2顆普拿疼才告舒緩。後來經過檢測,得知該坐位的極低頻電磁場,竟然高於背景值數十倍,難怪頭巾亦無用武之地。
2007年底,環保署公佈高鐵車廂內的極低頻及射頻電磁輻射數值,雖然有些高於背景值萬倍以上,但都低於環境建議值。只是環境建議值並非「安全值」,所以筆者才會疾呼建請高鐵規劃「無電磁輻射車廂」,不裝置微波擴大器、Wi-Fi或WiMAX等無線上網基地台,以及極低頻電磁場發射源應包埋,這樣才適合老人、孕婦、重病者、小孩,及類似筆者的電磁輻射敏感者搭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