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守則

高壓纜線的鋪設不應太淺,不使室內超過1mG

電磁輻射對人體可能造成危害,不得不謹慎面對電磁輻射,因此我們透過簡單的說明,幫助您認識電磁輻射,並確保安全!
一、如何防範極低頻電磁場
一、如何防範極低頻電磁場
(一)如何才是安全環境
電力設施屬於基礎建設,過去電磁輻射的危害還未受到重視時,高壓纜線的鋪設,或是變電所的設置往往未考慮當地居民的安危。隨著相關研究提出證據,各國有關極低頻電磁場的規範,都不再單純依循ICNIRP提出833mG的環境建議值。而WHO的322號專文也指出,全歐洲住宅內的平均極低頻電磁場強度約為0.7mG,北美為1.1mG;同樣由WHO公布的一份報告,也提出美國、日本、德國及比利時等國家,約9成住宅室內極低頻電磁場,大多不超過1mG。
因此「電磁波風險評估報告」【註】,以及德國健康住宅協會都建議,居住環境中的極低頻電磁場應以1mG為限制,在孕婦及兒童長期活動空間,更應以1mG為標準;也因有所規範,才能降低家戶住宅極低頻電磁場至1mG以下。(【註】「美國電磁波風險評估報告」(B i o I n i t i a t iveReport: A Rationale for a Biologically-based PublicExposure Standard f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ELFand Rf)」,2007年8月。)
(二)目前高壓電纜不當地下化之問題
自2002年起,台電斥資4千億的「第六輸配電計畫」,預計將規模長達1千5百公里以上的高壓電纜地下化;該工程如火如荼展開,但草率的不當規劃,不僅未埋設於適當深度(僅1公尺),更過於接近民宅,等於使民眾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暴露在過高的極低頻電磁場中。基於維護民眾安全的立場,台電應採取如同日本的作法,將相關管線埋設6公尺深,使周遭住家室內極低頻電磁場強度,不超過1mG。否則將嚴重危害無數台灣民眾與兒童。
(三)如何防範家用電器之電磁場
生活中常見的電器包括吹風機、微波爐、電視機、檯燈及冰箱等,都是人們周遭普遍的電磁場來源。電器所產生的電磁場強度與電器功率成正比,但與距離成反比,因此只要保持適當使用距離,就能避免其所產生的極低頻電。

日本高壓電纜埋至地下六公尺

二、如何防範射頻電磁場(電磁輻射)
(一)如何才安全
無線通訊技術,帶來更便利的生活,也帶來射頻電磁輻射危害。德國健康建築協會規範,健康住宅的室內射頻電磁輻射值,不應高於5μW/m²;奧地利的薩爾斯堡更嚴格規範,室內不得超過1μW/m²。
(二)手機、基地台及無線電話從無線電話機開始,人們逐漸懂得使用不同頻率的電波傳輸資訊,隨著手機使用的普及,基地台密度也愈來愈高。但包括瑞芳鼻頭角、雲林惠來里、高雄縣崎漏村、嘉義嘉南社區等,受到基地台產生射頻電磁輻射所危害的個案,在在顯示基地台應該遠離住宅區。例如以色列便立法規定,禁止住宅公寓設置基地台;更多國家則是降低對基地台的射頻電磁輻射環境建議值。

此外,愈來愈多實驗發現,手機所發出的射頻電磁輻射,可能對正在發育中的兒童、青少年產生影響;因此,英國、俄羅斯、比利時等國,相繼規範或建議15或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不使用手機,德國亦有上千名醫師連署要求規範。常遭到忽視的室內無線電話,有些亦會產生相當強的射頻電磁輻射。
因此,除了由公部門規範環境建議值,使民眾得以避免暴露在射頻電磁輻射,國人也應盡量遵守使用手機時長話短說,多使用免持聽筒等原則,非必要時多用有線電話,方能有效防範射頻電磁輻射對自身健康的危害。
三、防範手機電磁輻射須知
一、 孕婦、十六歲以下學童、老人、病人非緊急情況應少用手機。
二、 成人手機使用時間每次不超過三分鐘,每次間隔宜三十分鐘以上。
三、 手機訊號不好時勿使用手機。
四、 最好用耳機或喇叭發聲方式,勿將手機貼近頭部、眼部、胸部、生殖器官。
五、 應交替使用手機、左右換邊,避免放在某一邊的耳部太久。
六、 儘量不要在公共場合、電梯裡、人多處使用手機,以免他人受到電磁輻射暴露。
七、 老師、家長應鼓勵學童非緊急情況不使用手機。
八、 儘量靠窗使用手機,而手機在靠窗一側。
九、 依預警原則,業者應提出使用手機無害證明,否則應禁止其進行任何手機無電磁輻射危害之廣告。
二、 成人手機使用時間每次不超過三分鐘,每次間隔宜三十分鐘以上。
三、 手機訊號不好時勿使用手機。
四、 最好用耳機或喇叭發聲方式,勿將手機貼近頭部、眼部、胸部、生殖器官。
五、 應交替使用手機、左右換邊,避免放在某一邊的耳部太久。
六、 儘量不要在公共場合、電梯裡、人多處使用手機,以免他人受到電磁輻射暴露。
七、 老師、家長應鼓勵學童非緊急情況不使用手機。
八、 儘量靠窗使用手機,而手機在靠窗一側。
九、 依預警原則,業者應提出使用手機無害證明,否則應禁止其進行任何手機無電磁輻射危害之廣告。
更詳細內容請見「漫長苦行」一書,隨書附贈之"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