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堯--永不妥協

科技文明,不只在追求理性的功名利祿,更要保有感性的人性尊嚴與價值;前者屬於易量化的物質文明,後者卻是難評估的精神文化,裡外相輔相成,方為人性光輝。然而物理科技的強勢,往往因濫用科技的功利性,造成科技污染,侵蝕環境正義,這也是廿一世紀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所以處在一個環境權若有似無的社會裡,要祈求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有時真不容易,尤其是科技文明主宰一切的現代化社會,反而倍增無力感,著實諷刺!

科技文明最主要而難以避免的「負」產品就是環境污染。六十年代以有形有毒廢棄物為主要的污染形態,如重金屬、有機化學品等污染,在公害鑑定上的因果關係不難確認;八十年代的無形有毒的污染物,因核能科技的意外事故而揭開輻射微粒子的神祕面紗,但是其因果論不易確立,至今禍福同門的爭議不斷,科技與人文的較量也成為環境品質較勁的主題,從離子輻射到電磁波的正負價值論斷就是典型的例子。

輻射對人體的傷害和威脅,由於受到科技本身在監測與認定上的限制,至今並無「安全劑量」的設定,因為除了物理學本身之外,受到生物體歧異性的特質影響,導致醫學上的安全考量往往受到物理學專家的強烈質疑。然而生命畢竟是存在於活的系統,物理學只專注於無生命系統物質的格致領域,因此來自醫學方面的資訊,在歐美總是受到相當的尊重,例如匹茲堡大學癌症研究所所長赫伯曼於2008年七月廿三日所提出的「使用行動電話罹患癌症的機率可能比較高」備忘錄,就是最新的例子,這則「猶待未來的研究加以證實」的新聞已由美聯社向全世界播送。若在國內,這種備忘錄絕過不了位高望重的物理學家這一關,所以有關電磁波的公害問題,是目前在追求環境正義運動中最微弱的議題;參與者可要有更大的勇氣和毅力。

陳椒華教授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因緣際會地從「尊重生命,愛惜鄉土」的環保運動,捲入了相當冷僻的電磁波抗爭漩渦。即使同在環保團體的學術委員都表示不認同,甚至以非專業自不量力看待;但是陳椒華教授的個性,不只堅忍不拔,對「惡勢力」更永不妥協。面對病魔的折磨,她撐了過來;面對制式的暴力,她勇敢迎戰。不論有形的折磨,或無形的挑戰,她都展現了女性特有的韌性與毅力,這是她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無私的愛與關懷,陳水扁頒獎的肯定,不只是榮譽,更是責任與負擔,這也是她在地方感動與號召不少志工參與團隊的主要原動力。

《漫長苦行——對抗電磁輻射公害之路》,是一本值得向社會推薦的好書,在字裡行間,找不到國內物理學專家般的學術霸氣,但卻充滿著尊重生命的人性關懷;在歲月留下的痕跡裡,沒有功利取向的時尚,只有疼惜土地與人民的執著。陳椒華教授在對抗電磁波公害的奉獻,值得更多的肯定,那是人性的光輝!

林碧堯(東海大學退休教授、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前會長)

2008年7月25日於大度山